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教育

江研暑期社会实践行|人工智能学院:“探秘中国造,赋能产学研”——格力武汉基地工业创新暑期调研

时间:2025-07-15浏览:14

   2025715日,江汉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以“探秘中国造,赋能产学研”为主题的深度研学活动。人工智能学院胡晓莉老师、胡曦老师带领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张毅杰、许楠桸、佘黎鑫、刘正威、周檬、许仁炯、易晨旭、唐哲一行通过实地参观智能化生产线、核心制造中心及与企业专家面对面交流,亲身触摸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


图为研究生团队与格力工厂管理人员的合影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格力电器在全球的第八个生产基地。公司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大道与全 力四路交汇处,毗邻后官湖,占地面积达1400亩,总投资超过30亿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图为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智造启航:数字沙盘擘画智能工厂宏伟蓝图

  实践之旅始于工厂规划展示模型。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驻足于大型数字化沙盘前。这座精密的模型生动展现了武汉格力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与未来发展规划。通过动态灯光演示与数据可视化呈现,同学们直观了解了工厂如何将生产区、物流区、研发区、生活区等模块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协同,深刻体会到数字化规划在大型现代化制造基地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沙盘不仅勾勒出物理空间的蓝图,更揭示了格力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核心理念,打造“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驱动的战略雄心,为后续的实地参观奠定了宏观认知基础。

图为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孙部长向参观团队介绍工厂规划模型

  智造现场:机器人矩阵驱动效率革命

  带着对工厂全局的初步印象,团队深入总装工厂。团队成员们发现,一路上就连设备旁的立柱上都张贴着“宁可慢一点也要坚持自主创新”等提示标语,企业专家在讲解时特别提到,这些标语是格力“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旨在将质量意识与创新理念融入每个生产环节。

图为工厂内随处可见的励志标语

  数字化运营指挥中心作为工厂的“智慧大脑”,实时汇聚、分析海量生产线数据,高效指挥全局协同运转。团员们的目光被精准作业的格力工业机器人牢牢吸引,它们稳定完成着高难度装配任务。自主研发的“晓方号-01”拖挂机器人与穿梭不息的Kiva机器人协同工作,将物料精准配送至工位,彻底革新了传统仓储物流模式,生动展现了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的未来图景。

  随后,团队参观了工厂的控制器分厂,一场科技与工艺的深度对话在此展开。精密电子车间内,高速运转的贴片设备正以微米级精度完成元件贴装,波峰焊工艺如行云流水般高效可靠,而视觉检测系统更以超高精准度扫描每一块控制板,确保零缺陷出厂。在这里,自动化与精细化完美融合,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电子制造领域的“工匠精神”如何被赋予科技内涵。

图为研究生团队参观数字化运营指挥中心

  转至物料流转区,Kiva机器人正灵活穿梭于货架与生产线之间,以“零等待”的效率完成复杂环境下的电子元器件配送。这些身影不仅是物流升级的象征,更通过人机协作模式重构了传统生产节奏,工程师们同步专注于产品功能测试与程序烧录,机械的精准与人工的专注形成双重保障,共同铸就产品卓越品质。

图为作业中的自主研发机器人Kiva

  

  从精密制造到智慧物流,从人机协同到数字孪生,控制器利润创造中心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着智能制造的核心逻辑——以技术为根,以管理为翼,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面向未来的生命力。

  智慧碰撞:共探产研融合新路径,激发AI筑梦新动能

  参访结束后,校企双方举行产学研合作座谈会。武汉格力总经理助理罗文源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武汉基地的战略定位,重点阐述了“经济化、智能化、数字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及“自主研发、自主培养、自主制造、自主营销”的创新体系。智能装备技术负责人苏江斌详细推介了两大校企合作项目:激光导航AGV研发和空调制造数字化集控工程,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胡晓莉教授高度评价此次交流活动,她表示格力“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和“四个自主”创新理念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她强调,将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深化AI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图为校企交流座谈会现场

  实践赋能:探秘中国造,赋能产学研

  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团队深入格力武汉基地,实地考察了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和精密控制器制造中心,切身感受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跃迁的生动实践。作为格力全球八大生产基地之一,该基地通过“经济化、智能化、数字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集中展示了Kiva机器人矩阵、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等自主创新成果。在产学研专题研讨中,校企双方就多场景AGV导航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化集控平台等合作方向达成共识,并提出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研究生对智能制造底层逻辑的认知,更探索出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立足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活动结束后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