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武汉工贸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党员齐聚武汉防汛陈列馆,以联学联建形式开展“重温防汛历史 筑牢红色初心”主题党日活动,深刻领悟“三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锤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
联建共仰历史丰碑 深植抗洪精神红色根脉
长江之滨,武汉防汛纪念碑庄严矗立。纪念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两侧大型浮雕重现了1954年军民同心抗洪的壮阔图景。泛黄的浮雕纹路里,镌刻着军民并肩的身躯,斑驳的碑体铭刻中,凝固着人水相搏的岁月。
在纪念碑前,唤醒了大家共同对武汉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战胜特大洪水的历史记忆。随后,师生们重温入党誓词,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响彻江滩时,身后的纪念碑恰如历史的见证,将两代党员在抗洪精神传承中同频共振的红色初心定格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联学追溯防汛历程 感悟党建引领使命担当
走进武汉防汛纪念碑陈列馆,两校师生的联学脚步在四大历史单元间串联起时空坐标轴。在“1931:武汉陆沉”展区,泛黄的档案图片与“1954:众志成城”堤防工程图形成鲜明对比,抢险命令、军民夜战影像等实物史料,让李向群、高建成等抗洪烈士的事迹更显震撼;“1998:决战决胜”的龙王庙闸口“生死牌”上,党员签名见证的“人在堤在”誓言,成为两校党员研讨“党建引领抗洪”的鲜活案例。在“新世纪:续写新篇”部分,2016、2020年抗洪影像与如今70公里“堤滩合一”的江滩生态长廊形成时空对话,两校党员共同感悟:“从‘抗洪保平安’到‘人水和谐’,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在持续发力。”
1954年的洪水、1998年的“生死牌”、2020年的防汛日志与眼前的智能沙盘叠印成同一幅画面——那是党带领人民在风雨中筑起的精神长堤,抗洪精神从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历史,而是正在每个人血脉中奔涌的、续写新征程的红色密码。
联创传承精神血脉 凝聚新时代奋进合力
在随后的研讨中,师生们紧扣“抗洪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交流。有的以1954年“全党动员筑堤防”的全民防汛机制为切入点,结合2020年长江流域超历史洪水时流域统筹、科学调度”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现代智慧防洪系统的技术迭代,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的则分享如何将“抗洪精神”融入思政大课堂,通过编排情景剧、重走防汛故地等沉浸式实践教学,让青年学子直观感受从 “抗洪保安全”到“人水和谐”的治理理念跃迁,将精神谱系转化为可触摸的思政教材。有的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提出将“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转化为科研攻坚动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此次活动,两校师生们深入学习抗洪精神,开展学习研讨,进一步夯实了两校党建联建工作基础。后续,双方将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注入新活力。